腦卒中俗稱“中風”,根據世界醫(yī)學知名期刊《柳葉刀》披露的數據統計,腦卒中已成為中國人第一大死亡原因,其中腦梗(缺血性卒中)約占全部腦卒中的70%,是腦血液供應障礙引起的腦部病變。顱內動脈狹窄是缺血性腦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,腦卒中具有“三高”特性——高發(fā)病率、高致殘率及高死亡率,不及時干預治療會造成嚴重后果。
腦梗復發(fā) 八旬老人不幸偏癱
“都知道腦梗容易復發(fā),沒想到來得那么快……”胡老伯的家人至今心有余悸地回憶道。
80歲的胡老伯一年前曾因腦梗而被緊急送入當地醫(yī)院,所幸救治及時,病情很快得到控制,肢體功能恢復了正常。
然而,今年8月初的一天,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,胡老伯清晨起床后,明顯感到左側手腳不聽使喚,隨著時間的推延,問題越來越嚴重,左手臂只能勉強抬過肩膀而無法高舉,走路踉踉蹌蹌。

家人趕緊將其送到當地醫(yī)院,核磁檢查后發(fā)現,胡老伯右側大腦半球有新發(fā)腦梗塞,兩側額頂顳葉有明顯的缺血灶,MRA示右側大腦中動脈M1段明顯節(jié)段性狹窄。與第一次腦梗相比,這一回胡老伯的病情明顯嚴重得多,因左側肢體偏癱他已經無法行走而長時間臥病在床。在接受對癥支持治療后,患者的病情沒有明顯改善,情緒煩躁。
DSA介入治療后 “天塹變通途”
經親友推薦,胡老伯慕名來到了上海藍十字腦科醫(yī)院尋求進一步治療。
神經內科5A病區(qū)李振并主任團隊為該患者開展了詳細的檢查,并根據患者病史及病情發(fā)展情況,對治療方案開展了審慎的評估。
在臨床上,DSA被稱為診斷腦血管病變的“金標準”。其全稱是數字減影血管造影 (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,DSA ) ,是將常規(guī)血管造影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一種高端診療技術。
李振并主任介紹,DSA不但能清楚地顯示頸內動脈、椎基底動脈、顱內大血管及大腦半球的血管圖像,還可測定動脈的血流量,不但能提供病變的確切部位,而且讓醫(yī)生對病變的范圍及嚴重程度,也能清晰了解,為治療提供可靠的客觀依據。

▲ 患者右側大腦中動脈M1段重度狹窄
經行 DSA 檢查,胡老伯右側椎動脈纖細,右側大腦中動脈 M1 段重度狹窄(約80%-90%),只剩下不到20%的空間,血流明顯受阻。李振并主任表示,大腦中動脈是頸內動脈的延續(xù),它供應大腦外側面3/4的血液,所以大腦中動脈狹窄后會導致部分區(qū)域血流不足而引起相關癥狀。嚴重時會出現偏身運動障礙、偏身感覺障礙,甚至昏迷。一般情況下,當大腦中動脈狹窄程度超過70%,需要及時進行支架植入治療,同時要注意其他危險因素的預防。

▲ 治療后狹窄明顯改善
經過與醫(yī)院腦血管病病區(qū)主任張琪博士團隊開展評估會診,在醫(yī)院DSA系統的支持下,由張琪博士為胡老伯行右側大腦中動脈球囊擴張及支架置入手術。術中造影觀察可見,狹窄明顯改善,血流也隨即恢復了通暢。

▲ 患者為5A醫(yī)護團隊送上錦旗
術后,經過一個月的治療和系統康復鍛煉,胡老伯偏癱的左側肢體漸漸“蘇醒”,從可以自行慢慢起身,到借助外力攙扶短距離走動,再到出院時可以自己行走,基本實現了生活自理——在神經內科5A病區(qū)醫(yī)護團隊的悉心照顧下,胡老伯擺脫了疾病束縛。“真沒想到恢復得這么快,還恢復得這么好,當初選擇藍十字是正確的。” 臨出院前夕,胡老伯為病區(qū)醫(yī)護團隊送上一面“醫(yī)術高明,醫(yī)德高尚”的錦旗,以表達深深的感激之情。

神經血管介入治療是腦血管病未來的發(fā)展方向之一,醫(yī)院擁有DSA介入手術室、全數字化Hybrid-OR復合手術室,配備了雙C臂血管造影系統(DSA)、全數字磁共振3.0T 、高端128排iCT等大型設備,為神經血管介入治療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和保障。
上海藍十字腦科醫(yī)院現已開設腦血管病專病門診。腦血管病?剖俏以褐攸c培養(yǎng)發(fā)展的科室,現有一批腦血管病專家、教授,學科建設在全院名列前茅。主要開展早期腦梗靜脈溶栓治療、腦血管介入治療、腦卒中規(guī)范化治療、腦卒中癱瘓肢體神經功能重建康復治療、腦出血定向“軟通道”微創(chuàng)術、顱內外血管搭橋術、動脈瘤血流導向裝置植入術,頸內動脈內膜剝脫術及顱內血腫微創(chuàng)清除術等。在疾病預防、篩查、診斷、中西醫(yī)結合綜合治療及微創(chuàng)手術治療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。
此文章僅作為臨床學術研究、學術交流使用!
上一篇:39歲男子腦梗導致偏癱!是什么讓中風越來越 “年輕化”? 下一篇:醫(yī)學前沿 | 四旬女子頭痛嘔吐竟是顱內巨大膠質瘤 神經外科沈建康教授順利切除
10月16日下午,CDQI國家標準化心臟康復中心認證專家組蒞臨上海藍...【詳細】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