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腦血管母細胞瘤(Hemangioblastoma,HB)又稱血管網狀細胞瘤、血管網織細胞瘤,是一種有遺傳傾向的良性腫瘤,是成年人常見的小腦原發(fā)腫瘤,約占原發(fā)腦腫瘤的2%,占后顱窩腫瘤的7%-12%。
上海藍十字腦科醫(yī)院腫瘤科(放療)頭部伽瑪刀組主任陳琦介紹,大約74%的小腦血管母細胞瘤生長于小腦后部和內側,其余則多出現在蚓部、延髓和脊髓等處。
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進程緩慢危害嚴重

相關研究發(fā)現,大約20%-30%的小腦血管母細胞瘤患者有家族遺傳史,與一種少見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Von Hippel-Lindau(VHL)綜合征密切相關,這部分患者往往伴有多臟器腫瘤或囊腫。
不同部位的小腦血管母細胞瘤,所引起的癥狀不盡相同。臨床上,很多患者以頭痛起病,出現間斷性枕下疼痛。隨著病情進展,可出現惡心嘔吐、視力下降、視物模糊等高顱壓癥狀。相當一部分小腦血管母細胞瘤患者還會出現小腦損害癥狀,主要表現為共濟失調和眼球震顫等。

▲ 頭痛起病,進程緩慢
陳琦主任表示,小腦血管母細胞瘤一般呈緩慢進展型,在數月或數年內癥狀逐漸加重,進而影響正常生活。少數患者還可因瘤內出血或蛛網膜下腔出血,導致病情突然加重,甚至危及生命。52歲的汪先生,就飽受小腦血管母細胞瘤的侵害。
20余載遷延屢復發(fā) 慕名藍十字尋轉機
24年前,汪先生因頭痛、頭暈、惡心于當地醫(yī)院就醫(yī),查出右側小腦血管母細胞瘤并進行手術切除。
2014年,復查腫瘤復發(fā),再次在外院進行了手術切除。
2019年,出現頭痛等癥狀后再次就醫(yī)。查頭顱MRI提示:多發(fā)性腦腫瘤,考慮小腦血管母細胞瘤術后復發(fā),基因檢測提示VHL(Von Hippel-Lindau,希佩爾- 林道綜合征),后采取保守治療。

▲ MRI影像提示多發(fā)腦腫瘤
今年1月,汪先生病情逐漸加重,頭部脹痛難耐、四肢麻木、行走不穩(wěn),已嚴重影響生活。為了尋求進一步治療,在親友的極力推薦下,汪先生順利轉入上海藍十字腦科醫(yī)院。
入院后,腫瘤科(放療)頭部伽瑪刀組主任陳琦為他完善了MRI檢查,明確多處腫瘤的位置、體積(單體腫瘤最大直徑約2.7cm)。經與神經外科、醫(yī)學影像科等開展MDT多學科聯合會診,評估復發(fā)腫瘤病灶毗鄰腦干等重要功能區(qū),手術難度高、風險大,可通過頭部伽瑪刀治療,控制腫瘤生長,快速緩解臨床癥狀。
精心擬定手術方案 伽瑪刀治療獲改善

▲ 科學制定伽瑪刀治療計劃

▲ 開展頭部伽瑪刀治療
經過詳細論證,擬定好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后,陳琦主任將治療過程為患者及家屬進行了詳細說明,并明確告知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。在取得家屬一致同意、簽字確認后,他立即投入術前的準備工作中。

▲ MRI影像復查病灶明顯縮小
陳琦主任表示,伽瑪刀是治療術后殘留、復發(fā)和多發(fā)性小體積血管母細胞瘤的有效方法,在手術難以實現全切或存在手術禁忌的情況下,是比較理想的治療手段。
在伽瑪刀治療后,汪先生身體狀況良好,未出現明顯并發(fā)癥,經綜合評估順利出院。8月份,他遵照醫(yī)囑來院復查,MRI可見病灶較治療前明顯縮小。
汪先生開心地談到,經伽瑪刀治療后,頭痛癥狀明顯減輕,四肢麻木、行走不穩(wěn)也得到了改善。目前的他,對回歸正常生活充滿信心。
最后,陳琦主任著重提醒:一旦確診小腦血管母細胞瘤,一定要有正確的認知,積極治療,及早干預,以控制病情發(fā)展,才能有望獲得良好的預后。
版權聲明:部分圖片源自攝圖網,如有版權糾紛,請及時聯系醫(yī)院。一經查實,將立即刪除。
此文章僅作為臨床學術研究、學術交流使用!
上一篇:頭暈嘔吐、四肢無力……循證治療 讓31歲女子擺脫“怪病”困擾 下一篇:腦梗引起視力模糊 竟是“煙霧病”惹的禍
10月16日下午,CDQI國家標準化心臟康復中心認證專家組蒞臨上海藍...【詳細】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