俗話說“春困秋乏夏打盹,睡不醒的冬三月”,隨著春天的到來,氣溫逐步回暖,此時不少人會感到提不起精神,經常哈欠連天,嚴重者還會影響工作和學習。
老人腦梗緊急送醫(yī) 此前曾“犯困”
上海藍十字腦科醫(yī)院神經內科5B病區(qū)主任余志良博士表示,春季氣溫開始升高,人體皮膚微血管由冬季的收縮狀態(tài)轉為舒張,血液流速放緩。此時,流入大腦的血液相應減少,從而減弱中樞神經系統(tǒng)的興奮閾值,可使人體出現疲乏、嗜睡、打呵欠等一系列“春困”表現,這是人體生理機能隨季節(jié)氣溫變化轉換而進行的自我調節(jié),屬于正常生理現象。從傳統(tǒng)中醫(yī)角度看,早春易耗氣傷津,晚春濕氣逐漸加重,容易使人感覺困倦。
▲ 調節(jié)生活作息可緩解“春困”
通常情況下,調節(jié)生活作息,譬如避免熬夜、適當延長午休時間、清淡飲食等,“春困”可以在短時間內得到緩解。然而需要注意的是,腦卒中的一些前期癥狀與犯春困有相似之處,若未能及早發(fā)現重視,可嚴重影響健康。
據《半島都市報》報道,青島某醫(yī)院急診近期收治了一位老年患者,入院時老人面色潮紅、呼吸困難,測量血壓其收縮壓高達200毫米汞柱,行CT檢查確診腦梗(缺血性腦卒中)急性期。經了解,老人近期常打哈欠,老說自己犯困,家人以為是“春困”,沒太當回事。事發(fā)當天,老人外出春游散步,在回家的路上突然感覺不適,呼吸困難、頭部發(fā)麻脹痛,家人意識到問題嚴重,這才緊急送醫(yī)。
有這些危險因素者需特別警惕
腦卒中俗稱“中風”,是一種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病,通常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兩大類。腦卒中具有發(fā)病率高、復發(fā)率高、致殘率高和死亡率高及經濟負擔高的“五高”特點,是威脅我國國民健康的主要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之一。
結合多年臨床診療經驗,余志良博士指出,不少腦卒中患者在發(fā)病前期,會出現不同程度困倦、乏力、嗜睡狀況。他接診的患者中,有的剛起床不久,吃早飯時不知不覺“睡著了”;有的整天精神萎靡呆滯,呼之不應。這些異常表現,正是大腦出現缺血、缺氧的信號。
上海藍十字腦科醫(yī)院副主任醫(yī)師、醫(yī)學博士余志良:因腦卒中引起的困倦乏力,與“春困”還是可以進行辨別區(qū)分的。首先,“春困”通過調節(jié)生活作息會得到緩解,腦卒中癥狀則呈持續(xù)加重。其次,腦卒中患者往往還伴有血壓異常升高、肢體乏力、口角歪斜、言語困難、不自主流涎、單側視力模糊等其他癥狀。一旦出現這種情況,要及時到醫(yī)院檢查,切不可掉以輕心。
《中國腦卒中防治指導規(guī)范》明確,腦卒中可防可控,對腦卒中的危險因素進行積極干預,可明顯降低發(fā)病率。國家衛(wèi)生健康委腦卒中防治工程委員會在全國200個地區(qū)連續(xù)10余年組織開展40歲以上人群的腦卒中危險因素篩查和干預工作,并推行了簡單易行的腦卒中“8+2”危險評分。
●“8”是指高血壓、血脂異常、糖尿病、吸煙、心房顫動、超重或肥胖、缺乏運動、腦卒中家族史8項腦卒中主要危險因素。
●“2”是指發(fā)生過腦卒中或者有過短暫性腦缺血發(fā)作(TIA)。
高危:
具有3項及以上危險因素,或者發(fā)生過腦卒中,或者有過短暫性腦缺血發(fā)作(TIA)。判斷為高危人群者,建議盡快向專科醫(yī)師咨詢腦卒中的預防。
中危:
具有少于3項危險因素,但患有1項慢性病(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心房顫動)。
低危:
具有少于3項危險因素,且無慢性病。
牢記“中風120口訣” 贏得寶貴搶救時間
腦卒中一旦發(fā)生,時間就是生命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4.5小時以內是黃金搶救時間。在“黃金時間窗”內,大部分患者可通過急救挽救生命,減少殘疾幾率和嚴重程度。
▲ 牢記“中風120口訣”
要快速判別卒中與否,有簡單形象的方法,就是牢記“中風120”:
●“1”:看“1”張臉,臉上是否會出現不對稱、口角歪斜的表現
●“2”:查“2”只胳膊,同時平行舉起兩只胳膊,是否會出現單側無力
●“0”:(聆)聽語言,是否會言語不清,表達困難
余志良博士提醒,對于存在腦卒中危險因素者,尤其是老年人群,出現哈欠連天、昏昏欲睡表現,同時伴有血壓異常升高、肢體麻木乏力等“中風120”癥狀時,要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,第一時間將患者送往有能力治療腦卒中的醫(yī)院進行救治。
版權聲明:部分圖片源自攝圖網,如有版權糾紛,請及時聯系醫(yī)院。一經查實,將立即刪除。
上一篇:中風越來越 “年輕化”,如何預防? 下一篇:當心!大啖小龍蝦可能吃出這種病,它還是腦卒中獨立危險因素堅定信念、凝聚共識,全力推動脫籌任務圓滿完成!...【詳細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