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的11月14日是“聯合國糖尿病日”即“世界糖尿病日”,為了在全球范圍內引起人們對糖尿病的警醒與覺悟,自1991年開始,國際糖尿病聯盟(IDF)與世界衛(wèi)生組織(WHO)將每年的11月14日設為“世界糖尿病日”。2007年起,“世界糖尿病日”正式更名為“聯合國糖尿病日”。今年的宣傳口號是“了解風險,了解應對。”

我國糖尿病高發(fā)的可能影響因素
當前,全球有5.37億人患有糖尿病,預計到2045年這一數字將增加至7.84億。根據《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(2017年版)》顯示自1980年以來,我國居民的糖尿病發(fā)病率在持續(xù)增加。截至2021年我國有超1.4億糖尿病患者,糖尿病患病人數居世界之首,當前中國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約為12%,然而現狀卻是“超半數患者,尚不知情”,并且防治率及控制率均不足50%。
1、城市化
隨著經濟的發(fā)展,我國的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,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,全國人口中居住在城鎮(zhèn)的人口占比63.89%,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,城鎮(zhèn)人口比重上升14.21個百分點。城市化導致人們生活方式改變,體力活動明顯減少,生活節(jié)奏的加快也使得人們長期處于應激環(huán)境,這都與糖尿病的發(fā)生密切相關。
2、老齡化
人口老齡化加速是我國糖尿病患病率持續(xù)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,《中國居民營養(yǎng)與慢性病狀況報告(2015)》指出,2012年我國在50-59歲、60-69歲和70歲及以上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分別是14.6%、18.9%和20.5%,老年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是20-30歲年齡段患病率的5-7倍。

3、超重肥胖患病率增加
《中國居民營養(yǎng)與慢性病狀況報告(2015年)》顯示,全國18歲及以上成人超重率為30.1%,肥胖率為11.9%,比2002年上升了7.3和4.8個百分點,6~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率為9.6%,肥胖率為6.4%,比2002年上升了5.1和4.3個百分點。
4、中國人2型糖尿病的遺傳易感性
2型糖尿病的遺傳易感性存在種族差異。與高加索人相比,在調整性別、年齡和BMI(身體質量指數)后,亞裔人群糖尿病的患病風險增加60%。
糖尿病的類型以及表現
上海藍十字腦科醫(yī)院內科專家任國光表示糖尿病是指胰島產生不了足夠的胰島素,或無法有效利用胰島素而導致的以高血糖為特征的慢性代謝性疾病。主要分為1型糖尿病、2型糖尿病、妊娠糖尿病、特殊類型糖尿病。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人數約占糖尿病總數的90%。典型的糖尿病癥狀為“三多一少”,即多飲、多食、多尿、體重明顯減輕。但有50%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沒有任何癥狀或僅有部分并發(fā)癥癥狀,比如出現皮膚瘙癢、反復泌尿系感染、傷口不容易愈合等情況,發(fā)病隱匿,應盡早檢測血糖。

糖尿病導致的并發(fā)癥
如果說糖尿病是“溫柔而甜蜜”的殺手。糖尿病并發(fā)癥則是最具殺傷力的武器。一旦發(fā)生并發(fā)癥,特別是各種慢性并發(fā)癥,患者的生活質量將大大下降,嚴重的還可能威脅生命。糖尿病的并發(fā)癥主要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。
急性并發(fā)癥:主要包括糖尿病酮癥酸中毒、糖尿病高滲性昏迷和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。
慢性并發(fā)癥:主要包括大血管并發(fā)癥和微血管并發(fā)癥。
● 大血管并發(fā)癥包括腦血管病變、心臟病變、下肢血管病變即糖尿病足;
● 微血管并發(fā)癥包括眼部并發(fā)癥,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、外周神經病變、糖尿病腎病、陽痿、神經源性膀胱等等。

建議2型糖尿病患者半年檢查1次糖化血紅蛋白,每年檢查1次肝腎功能、血脂、超聲、心電圖、動態(tài)血壓、眼底、神經病變和尿液。
了解風險,了解應對
2型糖尿病占比所有糖尿病90%以上,可能在患者身體不出現明顯癥狀的情況下悄然發(fā)展。如果沒有及時發(fā)現和治療,糖尿病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并發(fā)癥。某些因素增加人們罹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。了解風險,了解應對可以延緩或預防糖尿病的發(fā)生。
以下因素可能會增加糖尿病風險:
1、家族史
如果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糖尿病,那么自身患病風險會增加。
2、體重
超重或肥胖會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。
3、年齡
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,特別是在45歲之后。女性患糖尿病的風險也略高于男性。
4、種族
某些族群更容易患上糖尿病,包括非洲黑人、非洲加勒比人和南亞人。
5、缺乏運動
體育活動不足可能導致體重增加和胰島素抵抗。
6、妊娠糖尿病
懷孕期間曾患有糖尿病的女性患病風險增加。
糖尿病的應對方法:
在許多情況下,健康的飲食習慣和定期的體育活動可以幫助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。
1、健康飲食
控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攝入,增加蔬菜、水果和全谷物的攝入。選擇全谷物、瘦肉以及大量水果和蔬菜。限制糖分和飽和脂肪(如奶油、奶酪、黃油)的攝入。
2、適量運動
減少久坐時間,增加運動時間。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(如快走、慢跑、騎自行車等)。
3、控制體重
保持適當的體重,避免超重和肥胖。
4、定期體檢
定期檢測血糖水平,及早發(fā)現糖尿病。請留意可能的糖尿病癥狀,如過度口渴、頻繁排尿、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、傷口愈合緩慢、視力模糊和缺乏精力。如果有這些癥狀或屬于高風險人群,請咨詢醫(yī)學專業(yè)人士。
5、藥物治療
在生活方式干預的情況下,要在醫(yī)生的指導下進行藥物的選擇,根據醫(yī)囑選擇口服的降血糖藥物,以及注射類的降血糖藥物。

6、管理壓力
學會應對壓力,避免過度焦慮和緊張。
任國光主任特別提醒:40歲以上人群建議每年檢測1次空腹血糖;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議每半年檢測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時血糖。對于糖尿病要有正確的認知,不要過度焦慮,堅持“早發(fā)現、早治療”原則,及早干預,平穩(wěn)控制病情,延緩并發(fā)癥,糖尿病患者一樣可以享受健康生活。
版權聲明:部分圖片源自攝圖網,如有版權糾紛,請及時聯系醫(yī)院。一經查實,將立即刪除。
(文章來源:國際糖尿病聯盟、中華糖尿病雜志、央視新聞、丁香園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)
上一篇:女子反應遲鈍,如電腦“宕機”,原來是患罕見性腦病,張靜波團隊聯手診治帶來希望 下一篇:2.29國際罕見病日 | 關注罕見 點亮生命之光
黨建引領聚合力 學思踐悟淬思想...【詳細】


